据内地传媒报道,6月20日上午,江苏师范大学举行2014届硕士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王登峰、徐州市副市长李燕等参加典礼。期间,男生身着朱子深衣汉服,女生身着曲裾深衣汉服,江苏师范大学全体校领导、校学位委员会成员、导师代表均着汉服。近年来,各种传统符号在官方宣传和新闻媒体中日益显性化,显示出背后的官方意志,其中脉络,值得玩味。
中国共产党的正统意识形态中,对于传统并不待见,在其执政前期,一直强调“移风易俗”,对传统文化持负面评价,文革时期更有“破四旧”等极端行为。进入所谓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化成为新的意识形态重心,在这一话语体系中,传统文化做为现代化的对立面,依旧不具有正面形象。 1988年,《河殇》在央视播出,随即风行一时,就是这一时期官方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共振的产物。
这一情况在1989年之后开始逆转。天安门事件和随后的苏东巨变后,冷战正式结束,中共通过进一步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抓住了全球化扩展的机遇,获得了经济上的成功,并从1989年后的国际孤立中走了出来。但在另一方面,这一过程也对中共的意识形态体系构成了新的挑战,首先,失去冷战时期制衡苏联这一战略地位,中共与西方始终存在意识形态直接冲突的可能;其次,市场化和对外开放条件之下,原有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如计划经济、阶级斗争、世界革命等等,都失去了说服力,从而出现了进一步的意识形态真空。其三,1989事件使得中共异常警惕所谓的“和平演变”,在市场化和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亲市场亲法治亲开放的自由化话语势必获得进一步的传播,而必须加以限制防范。在上述情形促使下,中共试图提出一套足以抗衡普世价值或自由化观念的意识形态,并以此抗衡西方,防御和平演变,就成为了不可避免的选择。
1994年8月23日,中共中央印发《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并发出通知,指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而奋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即可以看作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共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应对策略,并指向了进一步的意识形态重建。
不过,在当时,中共的这一意识形态重建企图并非其重点,而让位于更为重要的战略目标。1989事件在客观上加强了保守势力的力量,甚至对所谓改革开放方针也大加杯葛,在此情形下,中共“要反左,也要反右,但更重要的是反左”,对于亲市场亲全球化的话语持有相对包容的态度,而只要屏蔽掉其中颠覆性的内容,并不太计较其可能的负面影响。此外,1989事件的创痛犹在,自由化人士或陷于牢狱,或远走海外,剩下的也大多噤若寒蝉,并无能在意识形态上对当局发起意识形态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了朱学勤在1998年底提出的所谓“自由主义浮出水面”,借助加入WTO,申办奥运成功和新兴的网络话语平台,自由化话语在网络舆论和诸如市场化媒体等灰色地带,获得了广泛的传播。
这一进展进一步鼓舞了自由化人士,似乎看到了以普世价值的名义,自由化意识形态进一步扩展,乃至被官方所认受的可能。此后多年的政改呼吁,大多建立在这一乐观图景之上。但是,中共不仅无意认受自由化意识形态,相反,反自由化一直是官方根本立场,加入WTO和随后的经济成功,不仅没有改变这一立场,相反,随着自由化观念的进一步传播,随着接受自由化观念的新兴社会阶层的进一步壮大,针对体制的意识形态挑战不再只是一种可能,而日益成为一种现实的威胁,也因此,不仅对于自由化观念的打压限制逐步升高,一度被搁置意识形态重建对于当局也越来越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以便在专政打击之外,也能从观念的层面对自由化观念加以反制。
这一意识形态重建的核心,接续了1994年《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无论是屏幕上堆积如山的抗日神剧,还是《环球时报》多年如一日的民族主义叫嚣,之所以能够在极权体制下长年推行,都与其符合官方意识形态重建企图是分不开的。此外,从2005年反日入常游行直到前年的反日游行来看,当局对于民族主义的操纵和借用,已经成为常规。不过,上述粗鄙的民族主义表达,并不能满足官方意识形态重建的要求,而需要更多也更精致的话语内容,在这一需求下,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的儒家话语,开始逐渐被引入到官方意识形态重建的框架中来。
首先,传统文化与民族主义是相容的,通过引入传统文化,可以强化基于特殊性的民族认同,从而对所谓普世价值形成对冲乃至挑战。其次,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对集体主义、对统治秩序,对精英统治的认受和顺从,可以用来反击个人主义、法治秩序和民主政治等西方普世价值观念。其三,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基于小共同体和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内容,对于现代市场体系和法治框架下的私域自主、个人选择、伦理自由等具有一定的批判性,不仅对于特定的社会阶层具有某种吸引力,体制也可以很方便地选择性使用特定伦理道德议题,进而削弱打击基于个人主义的整个普世价值体系。无论是薛蛮子的上CCTV,还是从东莞到黄海波的扫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都符合这样的设计。
在此种意识形态重建的企图下,随处都可以看到传统文化越来越成为显性的文化现象,而随着这一过程的深入,更成为官方主导推动的内容,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教育部官员着汉服。如今,在街头随处可见的中国梦公益广告中,在小区的宣传栏中,传统文化已经不折不扣地被整合进了官方意识形态当中。这一以民族、伦理、传统为核心的新意识形态,旨在对冲乃至反击以普世、个体、现代为基本要素的普世价值或自由化理念,乃是官方长期战略的一部分,也因此,类似官员穿汉服之类的剧目还将层出不穷。部分文化保守主义人士如我的朋友秋风,或许还会对这样的官方举动持欢迎立场,而在我看来,这样的意识形态重建之下,以民族、伦理、传统的名义,指向的是一个封闭、保守、没落的文化空间和未来走向,并不值得欢迎,而应予以最高的警惕。
© cctvcctv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4.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民族主义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