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rch 2, 2014

爱思想 | 王开玺:辛亥革命的历史省思


   [提要]辛亥革命永远彪炳于中华民族的史册。一百余年后,我们既要充分肯定和承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应对其进行认真客观的反思。我们应该坚持科学意义上的真革命,反对挂羊头、卖狗肉、欺世盗名的假革命;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的关系,摒弃革命万能的思维模式;革命成功后,必须区分政权与权力的异同,树立正确的政权观与权力观。


   [关键词]辛亥革命 真假革命 摒弃革命 万能思维 政权与权力观


   1911年10月爆发的武昌起义及其后的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无论是其历史地位与作用,还是其历史影响与意义,都是极其重大而明显的。只要我们审视辛亥革命以来中国社会内部的主流媒体或意识形态是如何评价和纪念辛亥革命的这一事实,即可深切体会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无论是1949年前的国民党政府,还是后来撤退至台湾的国民党政权,一直以孙中山先生的学生或继承者自居,其主流媒体或意识形态对辛亥革命一直持积极肯定的态度。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前和建国后,对辛亥革命也基本上一直持肯定的态度,每逢辛亥革命整十周年,皆举行隆重的政治性纪念大会及学术研讨会(1971年除外),在这些公开场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充分肯定了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但是,一个不容否认、不容忽视的社会事实是,近年来否定辛亥革命,以至否定一切革命的思想不断出现,给当前的人们带来严重的思想混乱与迷误。这一思想混乱不仅仅表现在学术界,各阶层民众中也常有这样的认识和观点。


   一百年前,资产阶级革命派经过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的国家。无论辛亥革命存在着怎样的不足与局限,其历史意义与作用都是不能抹杀的,都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重大事件,在辛亥革命中及其后为了国家的独立富强而牺牲的先烈,是中华民族永不弯曲的傲骨和脊梁,永远值得我们骄傲、学习、缅怀与钦仰。一百年后,我们一方面要充分肯定当时中国人民的政治选择,承认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同时也应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进行认真客观的反思。这一反思,将更加有助于人们对中国国情的清醒了解,更有助于我们从中汲取必要的历史经验与教训,服务于当今的社会与政治改革。


   一、坚持真革命,反对假革命


   何谓真革命,何谓假革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更有些政治权力野心家,往往将自己打扮成真理的化身与革命的代表,以我划线,凡是拥护自己的人,都被封为是真革命;凡是反对自己,或者与自己有不同政治观点的人,则被视为反革命。这在古今中外的各国历史中司空见惯,屡见不鲜。在此,我们并不是区分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某一具体政治运动过程中的真假革命者问题,不是区分某些个人对于革命的态度,而是从词源学或语源学的角度,厘清革命的本义与引伸义,从而帮助我们分析历史上的各种社会现象,判断哪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运动,而哪些则是在挂羊头,卖狗肉,欺世盗名。


   革命这个词,对于百余年来,特别是最近数十年来的中国人民来说,可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一个名词了。其中既有正义的自豪,也有悲楚的回忆,既有革命后的解放喜悦,也有曾被无辜革命的痛苦。但是,革命一词,究竟是如何出现的,其最初的本来含义是什么,即其真正的、科学的、正确的含义是什么,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引伸与演变,则未必是所有的人都明了知晓的。”革命”这一名词,在我国是-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名词。说它古老,是因为在《易经》卷五《革彖》中即有”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之句。说它年轻,是因为”革命”一词成为政治领域中的时髦名词,则只是近一百多年来的事情。1895年10月,孙中山等人发动的第一次反清武装起义失败后,被迫逃亡日本。他们在神户登岸后发现,日本报纸上刊有一则新闻,题为《支那革命党领袖孙逸仙抵日》。孙中山看后,对随行的同志们说:”革命二字,出于《易经》’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语,日人称吾党为革命党,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从此以后,”革命”一词便成为武装反抗并推翻统治阶级、夺取政权的泛称代名词。从此以后,”革命”一词的使用频率愈来愈高,使用范围亦愈来愈广,不但被统治阶级的一切武装反抗、暴力夺取政权的行动被称为革命,就是一些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变革,甚至技术变革等等,也统统被称之为革命,这就难免给人以泛革命化的不良感觉。


   国外学者对革命一词的界定,对于我们认识这一问题也是有所帮助的。如美国人塞缪尔·亨廷顿说:”革命是指一个社会制度、社会结构、领导权、政府活动和政策以及社会的主要价值观和神话,发生迅速的、根本的、暴力的全国性变革。因此,革命不同于起义、反叛、暴动、政变和独立战争。政变本身只改变领导权和政策;叛乱或起义可能会改变政策、领导权和政治制度,但不会改变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独立战争是一个社会反对另一个外部社会统治的斗争,它并不一定意味着共同体本身社会结构的改变”。这就是说,在社会政治领域内,并非一切武装的、暴力流血的斗争方式,皆可以称之为革命。严格意义上的革命,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被压迫阶级用暴力夺取政权,摧毁旧的腐朽的社会制度,建立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革命破坏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的发展。”


   除此以外,革命一词还具有十分明确的正义与进步的规定性。《易经》中”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一句认为,商汤、周武王反对或推翻夏桀、殷纣王的行为,之所以被称为革命,并非因其采取了武力征讨的形式,而是他们的这一行为”顺乎天而应乎人”。所谓”顺乎天”,即是合乎天道,用现代语言来解释,即是统治阶级的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等,皆必须适应历史发展的方向,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谓”应乎人”,即是合乎人情,人理,统治阶级的一切政治举措、政策等,必须真真正正、切切实实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好人民之所好,恶人民之所恶,否则即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即应是人民革命的对象。


   近年中国社会内部之所以有些人对辛亥革命,甚至对所有的革命都持否定的态度,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在于,近百年来,一些自称为革命的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革命者,而是个人野心家、阴谋家,甚至是独夫民贼;一些自诩为革命的暴力行为或运动,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运动,而是为了某些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进行的残酷的政治斗争,甚至是自身内部的窝里斗,既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方向,也不代表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既未能上顺天命,更未能下应人心,因而严重地败坏了革命的名声。


   如果按照《易经》中革命一词的本义要求,革命必须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本来革命的目的与作用,在于通过革命的强力手段,荡涤社会中的污泥浊水,排除社会发展的阻力,使社会能够不断地发展进步。按照列宁的说法,”革命是被压迫者和被剥削者的盛大节日”。也就是说,真正的革命运动应该给广大人民带来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利益实惠,人民对革命的向往与企盼,应如”大旱逢甘霖”,心弛而神往之。但是,由于近现代政治社会领域中,一些人打着革命的幌子,行个人专制、专权之实,人民不但不能享有政治上的民主与自由,不能享有社会发展的经济成果,反而成为一些人政治斗争的受害者,莫名其妙地成为革命的对象。正因如此,许多现代人对于”革命”,也包括对于辛亥革命的态度与情感,往往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与情结,处于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思想状态。


   人们一方面在理性上认识到,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人民至少在理论上已不再是封建帝王可以任意宰割的”臣民”、”子民”,而是具有神圣的法理基础、享有政治权力的”国民”,再见到封建帝王或其他官吏,不必再行贬抑人格的跪拜之礼了,向往并享受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但同时又深受当时政局混乱、经济凋敝之苦,甚至是人身的精神与皮肉之苦,故难免又对革命产生一种恐惧感,时间久而久之,人们更会因此而对革命产生厌恶感。如何真正地兴革命之利,而避假革命、反革命之害,这是我们应该研究探讨的政治课题。


   近年有人提出要”告别革命”。其实,真正的革命是不应该被”告别”的,同时也是必然要发生、事实上无法告别的。如果他们所说的”革命”,是专指为巩固个人的权力而挑起的内部争斗,或为小集团,或某一政党的利益而发动的政治运动,那么这种所谓的”革命”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革命,这些假革命不但应该告别,而且必须全力制止其发生。


   二、正确认识革命与改良的关系,摒弃革命万能的思维模式


   人类社会的任何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社会制度,都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此期间,和平的渐变的改革或改良是经常发生的,其主要作用在于不断缓解各种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矛盾及其可能带来的对抗,将社会政治、经济秩序限制在一定的可控的范围之内,因而是社会历史发展进步的一个推动力。这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在学习或讲授历史时,主要是讲一个个的王朝,是如何因帝王的专制暴虐、政治的腐败、捐税的苛繁,而搞得朝纲败坏,人们怨声载道、天怒人怨,从而导致其被暴力推翻;而新建立的王朝,又是如何从最初的与民休养生息,到残民以逞,再到被以武力推翻,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样就给人们造成一种印象:中国历史,是一个被压迫阶级发动武装起义与统治阶级不断暴力镇压、王朝不断更替的历史。


   其实,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就中国历史上发生革命暴力与相对和平的时间比例来看,相对和平的时间,或者说统治阶级不断进行某种程度的改革,以缓和尖锐的社会或阶级矛盾,是长时段、经常性的,相对和平的社会状态才是社会发展的常态。只有当旧有的政治、经济制度及思想意识严重束缚和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程度,而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统治阶级又不愿意或不可能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时,人们才被迫选择以暴力的强迫去改变旧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使之适应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此,革命虽然并不是社会历史进步的经常性形式,但却是一种性质的社会形态向另-种新的社会形态过渡的必要形式,是对阻碍新生事物发展的顽固力量的一种突破性冲击。


   然而,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从革命的这一非常态社会运动形式方面考虑,革命者发动辛亥革命是必要的正确的,其历史意义也是伟大深远的。但一旦革命取得成功,人们已经掌握了政权,即不应再采用革命的形式或方式方法,而应该采用常态社会发展形式,即应不断地进行经济改革、社会改革,尤其是政治体制方面的改革。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过程中,”没有革命自然是万万不能的,但革命也决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时时事事都可以采用革命的方式方法来完成。在这方面,辛亥革命中有许多经验教训。我们仅以孙中山等革命领袖的”革命万能”思维模式问题,做一简单的分析。


1912年2月12日,清帝接受了民国政府提出的退位条件,宣布退位。2月13日,以孙中山等为代表的革命派,只能履行如袁世凯能逼迫清帝退位,即将中华民国总统的职位相让的诺言。但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了三个附加条件:其一,临时政府必须设于南京;其二,只有新任总统到南京就职时,孙中山才正式解职;其三,新任总统必须遵守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孙中山的意图十分清楚,即是希望利用上述三点先决条件,迫使袁世凯离开他的北洋老巢或地盘,到革命党人控制的南京就职,并以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可能的专制独裁。以孙中山等为首的革命党人这一良苦用心,无可厚非,在政治方面亦无不妥之处。 (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ift.tt/14UG2IZ天益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ift.tt/1dRtUuJ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4.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


爱思想 | 易宪容:中国金融改革的蓝图与路径


  

内容提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定下的金融体制改革的蓝图与路径,既反映了现实经济的要求,也表明了政府对于金融体制全面实现市场化转型的决心。这次改革将对金融市场的规则、运作机制、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及监管方式等各方面产生重大影响,特别会深刻影响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益格局。同时,中国金融改革蓝图透露出将加快利率市场化、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金融业对外开放、资本市场发展等方面的信息。近期内,在利率、汇率、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市场准入及退出、股市等方面都会有大动作。作为一场重大的制度改革,能否突破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能否让新制度安排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是这场金融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金融改革是当前整个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它将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对金融改革的重大问题和关键任务进行系统梳理与理论分析。


   关键词:金融改革 利率市场化 汇率形成机制 金融服务 股市改革


   导言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涵盖了16 个领域、60条具体任务、三百多条改革项目,是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以当前及未来十年中国全面体制改革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主线,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及军队等方面具体部署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和举措。


   从《决定》的内容来看,改革范围、层面、力度等都是前所未有的。其目标就是通过重大的体制改革让中国经济全面地向“市场化”转型,并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就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改革开放、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样,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确立中国成熟的市场体系的基本框架,而这个框架将影响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发展。


   《决定》指出,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该原则不仅是未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核心问题,也是《决定》最有新意的地方。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就是建立在这个原则基础上。


   可以说,改革开放35年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金融市场化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金融体制落后仍然是当前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比如,信贷市场的价格管制与数量管制、市场进入与退出的障碍、证券市场的管制、金融业所有制歧视、资金跨境双向流动严格限制等,都表明中国金融体系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也就是说,现有中国金融体系,由于政府对市场绝对主导,必然会导致对市场过多干预,从而既无法形成有效的市场价格机制,也无法对金融市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更无法化解金融市场可能面临的巨大的系统性风险。借《决定》深化体制改革之东风,深化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同样是第一要务。对于金融体制改革,尽管《决定》没有给市场多少惊喜,但是周小川的解读报告《全面深化金融业改革开放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以下简称《报告》) 和2013 年11 月30 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所展现的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内容都远超出市场之预期。


   但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其实质是什么? 良好的市场制度规则从何而来?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及价格如何形成? 这些改革对国内外市场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从学理上进行梳理与研究,以便澄清和回答当前中国金融改革可能要面临的各种重大理论问题,并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给出新解释,从而为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理论上的基础及逻辑上的论证。


   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对金融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有分析认为,《决定》既没有把金融业放在突出地位,也没有给市场带来多大惊喜。因为,在《决定》中,不仅金融市场改革放在二级标题以下,而且其篇幅不及财政体制改革的三分之一,足以令人惊喜的重大改革项目更少。不过,近十几年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并一直是整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而且在周小川的解读报告中同样绘制了未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新蓝图。在这个《报告》中,尽管没有更多的新的金融改革项目,但是从外汇、利率、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国际化、资本市场改革及商业银行改革等方面构思出一个未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新蓝图。而中国证监会出台的关于新股发行的《意见》则给了市场一个巨大的震撼。


   从《报告》及《意见》的内容来看,未来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如何从遗留下来的计划体制向成熟的市场体制转型,而这也是《决定》深化体制改革的核心所在。因为,无论是从现代文明史还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来看,金融是现代经济发展与繁荣三大动力之一(还有工业革命及科技创新) ,这已是现代社会的基本共识。可以说,近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完全是建立在金融产品( 如住房按揭贷款及住房预售制)创新的基础上的,如果没有这些金融产品创新,也就没有今天中国经济的繁荣。但即使是这样,到目前为止的中国金融市场仍然是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它积聚了许多亟须改革的重大问题,如果不对它进行重大体制改革,国内金融市场要健康发展并提升为实体经济服务的能力是不可能的。


   当前中国金融体制有两大基本特征: 一是以银行业为主导,银行业的资产和市场融资占整个金融体系的比重都在80%以上。而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国有银行又占绝对优势。二是政府仍然对金融业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与规模管制。在这种情况下,计划经济观念对市场的影响仍然十分严重,无法对金融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正如《决定》所指出,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那么,经济体制改革为何是当前深化改革的重点,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为何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又如何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呢?


   因为,尽管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进行了三十多年,市场经济观念已十分深入与广泛,但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仍然存在,国内的不少经济领域仍然存在着计划经济的最后堡垒。由于受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不仅无法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也无法清楚界定基本职能让政府在经济运行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效的市场运作机制更是无法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更是无法把全体国民的积极性及潜能真正调动起来和发挥出来,也无法更快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与繁荣。


   那么,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为何要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可以说,尽管市场体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比起其他经济体制来说,人类社会到目前为止它仍然不失为一种能较好保证资源有效配置的机制,它仍然是经济发展与繁荣、让人民过上好生活的最好的制度安排。市场经济的核心是通过有效价格机制进行分散化决策,即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经济当事人能够根据市场价格机制所显现出来的信息,把其掌握的要素资源最有效地利用。


   但是,市场经济有效性需要一系列良好制度来保证,没有这些基础性制度,要保证市场有效运行也是不可能的。而这些基础性制度的确立与现代政府职能有关,比如,清楚界定产权、保证合约有效履行、建立起公平公正的交易秩序、保证弱势民众的利益不受到侵害等。经济体制的改革既是界定现代政府职能的过程也是建立这些基础性制度的过程。因此,《决定》明确指出,现代产权制度是所有制的核心。而产权必须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并且任何财产权利都要受法律保护,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可以说,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对产权最为清晰明确的界定。这种界定既要求所有权明确清楚,而且要求产权的各种权能按照法律规定来行使,以此来保证当事人能够对各项权能进行有效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并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同时,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还得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和公平公正的市场规则。在这个体系下,市场主体在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上,可以自主经营、决策、投资、消费等,形成有效的市场价格机制,政府不直接进入市场。政府职能只是保证市场交易规则及交易平台的公平性,保证市场信息的公开透明,保证市场交易合约有效履行,保证市场弱势者的利益不受到侵害,由此对市场进行必要的监管。


   而市场基础性制度的确立、有效市场规则建设都需要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需要重新确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因此,《决定》对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出了全面的要求。正如《决定》所指出的,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在这里,《决定》强调了政府职能的转变,就是要重新界定政府职能。这既包括了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及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等政府不为的方面,也包括了政府性质、治理理念、行政管理体制及方式的全面转型等政府可为的方面,目的就是让政府真正成为一个服务于市场的政府。可以说,只有把政府与市场的这种关系界定清楚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政府职能才能真正发挥出来而不是错位。


   可以说,《决定》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深化体制改革让中国经济全面转型为成熟的市场经济。在《决定》中,不仅多次强调市场对资源配置所要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而且强调深化体制改革的各种措施与方式都得通过市场的经济杠杆来进行,坚决减少早几年盛行的政府对市场干预过多的现象,特别强调建立保证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础制度。正因为《决定》要求体制改革全面市场化,要求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对计划性的中国金融市场来说,它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比如说,随着金融市场对内对外全面开放、股市发行的注册制、宏观管理的负面清单等改革举措的全面推行,无论是国内金融市场规则和金融市场行为,还是金融组织机构及市场竞争方式,都会发生根本性变化,而这种变化对国内外市场的影响也将是颠覆性的。


   金融如何服务于实体经济


   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实质就是如何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对此,过去是一种常识,但现在则成问题了,特别是在20 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大量金融衍生产品出现,这个问题越来越严重,金融本质也开始异化。近几十年来世界金融危机一浪高过一浪,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都与金融本质的异化有关。近年来,国内外政府与学界对此问题也开始警觉。《决定》对这个问题也给出了清楚的答案。比如,《决定》多次强调要建立起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对防范地区性风险及系统性风险的问题密切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周小川的《报告》对此问题直接给出了答案。他强调,做好金融工作关键就是牢牢地把握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而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就得不断提升金融业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能力。更为具体地说,在鼓励合理金融创新的同时,坚持金融要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原则,严格限制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的复杂金融产品。


也就是说,金融如何为实体经济服务,是当前中国金融改革的核心所在,也是未来中国金融业及全球金融业发展的方向与基本原则。当前国内外金融市场诸多问题的根源就是金融本质的异化,就是金融不能有效服务实体经济,而是通过过度的信用扩张,让资金在金融市场体系内循环,从而把金融当成牟取暴利的工具。当前国内金融市场影子银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风险都与这种信用过度扩张的方式有关。因此,让金融扩张处在合理的范围内也是当前金融改革的重心。(点击此处阅读下一页)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ift.tt/14UG2IZ天益学术 > 经济学 > 金融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ift.tt/1eSBsgi

文章来源:《江海学刊》2014年1期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 Chinese Netizens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4.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