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of Picture: Young Reporter Magazine.
(http://tyr.journalism.hkbu.edu.hk/?p=693)
(轉載自信報財經新聞)
A19 | 時事評論 | By 陳文星 查理斯 | 2013-11-13
正視少數族裔教育不平等
特區政府自2000 年已開始資助少數族裔學童教育,這十多年間,也不斷增加非華語教育的支援,包括設立「指定學校」、制訂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提供課後或假期輔導、舉辦暑期銜接課程等,但意外的是,具高中程度和專上程度的少數族裔學生仍然偏低。
最近,教院的調查指出,南亞裔兒童輟學率比本地學童較高,他們的貧窮率也比本地學童高出1.5倍,達31.8%。由於不少移民學童來自基層家庭,父母的教育水平偏低,從事低薪、長工時的工作,故此沒有足夠時間、資源和能力協助子女的學業;再者,新移民學童不懂當地語言,成績比一般本地學童為差,如果他們獲派入讀一些集中基層移民學童的中小學,將會更為減少他們從本地或其他階層學生學習語文的機會。
提供第二語言教育
本文將比較香港與澳州的移民教育政策,以探討本地非華語教育的問題和改革方向。澳紐加的多元文化教育最值得我們參考,因為三國的本地與非本地學童的成績差距最小。由於篇幅所限,只能以澳洲的新南威爾斯州為例,說明她的移民教育特點。
新南威爾斯州的教育及社區部為移民教育制訂長期的策略方向,並訂定推行為期三年的「多元文化計劃」(Multicultural Plan),而計劃須按多元文化的原則設計,例如:一、透過反種族歧視和了解多元文化,促進社區和諧;二、提供包容的教學環境,尊重非本地學童的文化、宗教和世界觀;三、提供第二語言的學習支援,讓學童達到全面的參與和公平的學業成果;四、與非本地家長及鄰舍建立有效溝通,並鼓勵他們參與學校活動等等。
這個「多元文化計劃」有三大教育目標,並由州政府推動,包括:一、提高教授第二語言教師的知識及技巧,以滿足新移民及少數族裔學童的需要;二、縮窄本地與非本地學童因起跑線不同而導致的成績差距;三、與家長、社區及商界提供有創意的教育,以滿足不同文化和語言學童的需要。
此外,每個目標有多項服務指標,例如培訓及聘用第二語言教育教師的指標、移民及少數族裔學童入學、完成專上學院及學業成績的指標、提供第二語言及母語的服務、推動共融社區關係的服務、提供翻譯服務的指標、與大學、社區組織等合作提供教育及職業培訓的指標等等。最後,每年教育部都會公布服務的成果。
第二語言教育不是單純的聘請語言老師授課,它涉及資源分配、教師培訓、分派學生等制度安排,例如新南威爾斯州的州政府向中小學推行「第二語言的支援計劃」及「新移民第二語言計劃」,在「第二語言的支援計劃」下,若學校定期取錄某個數量的移民學童,他們可向州政府申請支援,獲批後,州政府按非本地學童的數量及語文水平,委派第二語言教育的教師及專家前往該校,提供教學支援;教師的數量則視乎移民學童的數目而定,而政府亦須為教師提供第二語言的資歷培訓。
第二語言教育的教師不是用來減輕學科老師的工作,他們主要負責:
一、評估非本地學童的語言能力和需要,制訂合適的教學模式;二、根據第二語言的評核準則,定期評估及報告學生學習英語的進度;三、與其他教師合作,在不同學科提供適切的第二語言教育;四、協助學校進行每年評估非本地學童的調查等。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澳洲的經驗,教授第二語言的責任並非只落在這班語言教師身上,相反,所有教師在不同學科都要配合,以提高學童的語言能力。第二語言的老師亦須與學校共同決定教學方法,方法可以有多種,視乎非本地學童的數量,例如設立補習班教授不同年齡的非本地學生、設立第二語言選修科,又或第二語言老師與其他學科老師合作一起教授等。其實,這些方法曾在香港的個別學校出現,可惜沒有政策,其他學科老師又缺乏雙語能力,造成非華語教育質素參差。
須設定三大政策目標
香港的非華語教育缺漏甚多,最明顯的是,教育局沒有一套長遠的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以釐定非華語教育的實踐和目標。過去, 「指定學校」的資助安排加強族群分隔,無論有意還是無意,都不利兒童的學習發展;即使政府在今年6 月把「指定學校」易名為「支援網絡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把津貼的對象擴大至有收錄至少十名非華語學生的中小學,但那些學校實質並沒有轉變為跨階層跨族裔的學校,南亞裔學童的中文學業成績仍遠遜本地學生,故難除負面標籤。
此外,支援非華語學童教育服務的資助只局限在中小學,而津貼的用途又缺乏明確方向,包括處理「語言教育支援不足」、「基本人手不夠」、「雙語教學助理不足」及「學童資源匱乏」等問題。若資助針對那麼多問題,每年三十萬至六十萬元足夠嗎?
還有,在非華語學童的中文教育上,缺乏統一的政策目標,教學和評估任由學校自由發揮,不同中小學教師制訂的教學方法各異,而大部分現職教師又缺乏「教授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專門知識,故教學成效參差,最近政府才要求所有支援非華語學童的學校根據「中國語文校內評估工具」,為學生訂立教育目標和策略,但如何與中學文憑試中文科的水平銜接,則有待觀察。
觀乎香港與澳洲移民教育之別,香港的非華語學童教育缺乏清晰的政策目標,政府的支援亦欠力度。為了更有效解決少數族裔兒童的教育不平等問題,特首明年必須為非華語學童教育訂定三大政策目標及指標:
一、建立跨階層、跨族裔的共融學習環境;
二、縮減本地及非本地學童的不平等教育結果;
三、在學前教育至中學,設立一套有連貫性的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育的課程;商界亦可嘗試與社區團體和學校攜手設計一些有創意的教育活動和課程予非華語學童。
本文由自动聚合程序取自网络,内容和观点不代表数字时代立场
© Harmonious Society for 中国数字时代, 2014. | Permalink | No comment | Add to del.icio.us
Post tags: 公民媒体
订靠谱新闻 获穿墙捷径 请发电邮(最好用gmail)至:sub@chinadigitaltimes.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