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August 25, 2010

希望温总理的讲话能很快实现

作者:横看天下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10-8-25
本站发布时间:2010-8-25 14:17:14
阅读量:80次
  近几天一些媒体如凤凰网等都热烈的报导温家宝总理在深圳特区考察工作的情况,并对温总理在深圳的讲话作了自己的特别解读,尤其是对于温总理有关要全面持久战推进改革的讲话特别热捧。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考察工作时讲:……不仅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还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没有政治体制的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就会得而复失,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温总理还讲:“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胆学习借鉴人类社会一切文明成果,在扩大开放中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并明确地指出:“停滞和倒退不仅会葬送30多年改的成果和宝贵的发展机遇,窒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勃勃生机,而且违背人民的意志,最终只会是死路一条”。必须承认,读了温总理的这一通讲话,确实让人感谢到心情激荡并产生冲动,使人们感到了温总理对中国的进一步改革的意志和决心,同时也看到了温总理对中国未来前途的急切地关注和担忧。
纵观现代的中国社会历史,中国社会的每一次的历史变革都是需要一位历史伟人、巨人来推动和引导。温总理这次“南方”的讲话,使人们自然会联想起来18年前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当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后不久,在中国大地上就很快就掀起了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高潮,使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在短时间内就很快的转入到市场经济体制上来。这次温总理的讲话后会不会像一些理论家、评论家们预测的那样,也会在中国大地上产生一场政治体制改革的高潮或者是热潮呢?据笔者的个人经历和经验判断是很难出现的,其判断的理由如下:
一、就目前来看,中央高层和地方各级部门就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目标和动力还没有达到统一的认识、共识和形成统一的步伐。实际上,从胡温执政以来,多次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意愿,特别是中共十七大以后,高层领导也在不同的场所多次讲到要进一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议题,然而,这几年来,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行走缓慢,姗姗来迟,一直是只听楼声响,不见人下楼,只打雷,不下雨。虽然全社会都热切地盼望尽快地实行政治体制的改革,社会大众也都热烈响应高层的领导的讲话和号召,急切的希望投入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大潮之中,而实际的社会现状确是,政治体制的各项改革仍是一个不可踏入的禁区,不但是行动上的禁区,而且还是理论研究和讨论的禁区,有些话、有些观点仍被视为是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可以在媒体上发表的,仍存在用打棍子、扣帽子的手腕来压制这方面的研究、讨论和建议,意识形态的观念仍很浓烈。这种社会现象与高层领导的讲话成明显的反差,甚至大唱反调,这也暗示人们,政治体制改革的共识并没有真正的达成,从而也使人们对中央高层再次讲到所谓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言论的可信度下降,大多数人认为,高层的讲话只是一种政治姿态,是讲讲客套话,是走走场,并无真意。也就是说不要把这种讲话当成真的和报有多大的希望。说实在笔者也有同样的感受和感觉,认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中央和地方各级并没有真正的动力,并没有要动真格的去干。所以现今的政治体制改革的阻力仍是来之党内和党的高层的决心,也就是说高层还没有真的下决心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
二、政治体制改革的难度、风险比想象的要大,任务很艰巨。中国30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成绩是巨大的,同时在改革的进程中也是困难重重、阻力很大、任务艰巨。但不管怎样的难,总算把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难关给攻克了,在攻克经济体制改这个难关中,必须承认这样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那就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对象是执政者之外的组织机构和人群。可以说,这么多年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真正触及到当政者、当权者的根本利益,所有的改革措施都是指向政府之外的利益群体,政府和执政者不但在改革中没有丧失利益而且成为了改革的最大受益者和获利者,政府官员们手中的权力不但没有因所谓改革而真正的放权和限权,反而更加集权和扩权。权力与资本结合,权力对资本和资源的垄断使得权力的寻租价格越来越高,权力和市场相结合成为了一种坚不可摧的权贵经济结合体,成了一个个的既得利益集团,这种经济体制改革对他们来说反而成了合理的集权理论依据,经济体制改革的受损群体大多数都是社会上的弱势阶层,尽管改革使他们的利益受到影响和损失,但他们没有话语权、没有抗争权,所以构不成对改革多大的阻力,就发生了老百姓群的“体性闹事”,也在以“维稳”和顾全大局的名意下被强大的公权力所压制住。而政治体制的改革则与经济体制的改革正好相反,政治体制的改革的真实要义和核心就是对执政者和官员们的权力进行限权、缩权、收权和放权,要当政者还权于民、让利于民,要他们服务于民,这种改革对当权的部门和执政者来说是不利的,让权、放权、恨权是个痛苦的事情,所以尽管中央高层领导积极推行所谓政治体制改革,但仍受到来之各方面的阻碍、干扰和拖延,高层的指示很难得到落实。另外中央高层也担心由于政治体制改革而影响到执政地位的动摇,所以在实际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进程中也是有所顾忌的,信心不足和动力不够。实际上也是采取观望、等待的态度。但为了回应人民大众和社会呼声的强力要求,不得不在一些场所做出姿态,大声的呼喊一下,但并无真意的马上去实行,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因此相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的阻力、风险和任务要大得多、难得多,所以作为执政者也不得不考虑再三的。
三、目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列车缺少伟人的推力相助。回顾中国的历史变革过程,历史的事实已经证明,中国历史的车轮在进入到历史的拐点时,需要有一位伟人来挥臂一推的力量相助,才能使这个列车驶入新的道路在新的征途不断前进,而目前中国社会正是缺少这个伟人力量的助推,这并不是说现在的领导人没有能力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而是说他们还没有积蓄到那种振臂一呼人人响应的政治权威和政治资本,达不到当年毛泽东、邓小平这样的伟人的威信、威力。如当年邓小平在珠海讲了一句市场经济不是划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标准,市场经济是手段,是工具,市场经济没有阶级性。就立马打破了横在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上障碍,使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冲破了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迈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宽广大道,可以说当今中国的市场经济比美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还要“市场经济”。而如今天的政治体制改革就没有经济体制改革的那么顺畅、顺利呢?总是雷声大、雨点小履步不前呢?这种雷声为什么打不出雨水来呢?说明雷声的威力和响声不够大,同是也表明政治体制改革的阻力相当的大,没有巨人、伟人的权威、威力是很难推动的。大家想一想,政治体制改革的要义和核心是改革执政者手中掌握的权力,是把权力放到笼子里去的行动,这种改革就好比是与虎谋皮、狼口夺羊。发起这样的改革必须要有很大的胆量与勇气,必须自己有一定威力和能量。中国有句俗话:“打铁要靠自身硬”。同样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要推进者自己有过硬的权威和充分的理由。邓小平之所以能推动得了中国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能打破经济体制改革的禁区,因为邓小平有着自己为中国革命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政治资本、政治权威,政治号召力,而他的这些权威、政治资本是得到历史、人民和社会各界所认可和肯定的,再加上当时的中国社会不搞经济体制改革就面临着国家经济崩溃危险的理由,所以他的一声号召是能够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即使就是邓小平这样的威信,但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是遇到了很多的阻碍和阻力)而现今的高层领导的威信、威望、号召力、政治资本和政治能量远不如邓小平,所以他们在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确实有着很大的难度。对高层领导有着这样难度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比如说推进干部制度的改革搞选举制吧,就会有人说三道四,他们会说:你们自己不是选举出来的,为什么我们要当官和提升时非要搞选举制?如在基层推广选举制,基层的官员会怎样想,他们同样也会说:你们做那么大的官,职位那么高都不经过选举,反而要我们这些芝麻绿豆大的小官,去层层考试、演讲、竞争,这算那一门子?大官可以到处空降,小官反而考(烤)得皮烂肉焦,这公平吗?正是这样现状,所以高层领导们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的权威、力量、理由方面是存在先天不足的。
四、从现实的社会各界的反应来看地,也没有迹象表明会出现一个政治体制改革的高潮。从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讲话后社会上的反应表现来看,国内的主流媒体并没有进一步的跟进宣传和热热评述讨论。如果讲话真是发起改革的信号和前奏,那按照中国主流媒体和宣传部门的工作规律和惯例,将会在各主流媒体上发起大讨论,各级的有关领导人将会在主流媒体上发表学习心得、在特定的场所有表态和表决心的举动,其他的领导人也会跟进解读和阐述,而实际这一切都没有出现,主流媒体也仅仅是作为一种惯例的新闻报导而已,这就表明了温总理的深圳讲话也仅仅就一个视察工作后的正常总结性讲话,并不是像某地媒体和某些理论家、评论家们预测的那样,未来将会出现一场宏大的政治体制改革动作(或称运动),因此不会出现当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效应。
虽然温总理的讲话不能马上发生巨大的效应,但不可否定的是,温总理的讲话也向人表明中央高层决意改革的态度和决心。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的政治体制一定是会改革的,但不是人们所希望的那样一下子有多大的变化、变革,所以人们不要有太高的期望值。
当然,从个人的心情上来讲,笔者也是非常希望温总理的讲话很快变为真实。
(真的希望我文章中的观点是错误推断和判断,在中国的大地上真的很快掀起人们盼望已久的政治体制改革浪潮)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

Friday, August 20, 2010

九死一生!55名重大海难的传奇幸存者

译者:outsidershirley2010年08月17日 13:01浏览量:244评论数:1
似乎最近这种排名格式在学术奖成就名单上应用颇多,十分流行。于是我觉得自己应该把它套在和学术奖截然不同的某种交通工具上试一试。在这个名单里,从10到1的数字显示了每个重大海难悲剧的生还人数。
频道:世界类型:文章标签:幸存者, 海难
似乎最近这种排名格式在学术奖成就名单上应用颇多,十分流行。于是我觉得自己应该把它套在和学术奖截然不同的某种交通工具上试一试。在这个名单里,从10到1的数字显示了每个重大海难悲剧的生还人数。

10.轻型巡洋舰朱诺号(Uss Juneau)
 



沉没时间:1942年
船上人员:820人
生还者:10人

轻型巡洋舰朱诺号是二战时,美国海军亚特兰大级轻型巡洋舰队的第二名成员,1942年11月13日,在瓜达康纳尔岛(Guadalcanal同日军的一次战役中,朱诺号左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挣扎着驶离战场后,它遭到了日本潜水艇的堵截,左舷已破损的位置附近又被鱼雷击中。随即而来的弹药库的爆炸将船炸飞了一半,杀死了大部分的船员。不到一分钟朱诺号就沉了下去。100多名水手在一望无际的大洋上苦苦挣扎,等待八天后才会到达的救援飞机。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除了十位幸运的幸存者外,其余人员全部不幸阵亡。

亮点:这起沉船事件最受人关注的部分不是10名幸存者,而是船上五名沙利文兄弟乘客。这起惨剧让美国战争部特别制定了单独生还者方针(Sole Survivor Policy),主要内容就是同时服役的兄弟不能在同一作战单位,以免发生不测。《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这部片子的灵感便是来自于此。生还者称兄弟中的三人立刻就不幸遇难,第四个第二天也淹死了,兄弟中的第五人四五天后也淹死了。你可以在网上找到这些资料。

9.西罗纳号(The Girona) 



沉没时间:1588年
船上人员:1300人
生还者:9人

西罗纳号是一艘地中海风格的三桅帆装军舰,或者说是一艘有桨的战舰。该船于1588年载着121名水手和186名水兵下水启航。当在基利贝格斯(Killybegs)港口抛锚修整时,他们遇到了两艘搁浅的舰队船只,船上共有1,000多名西班牙人。虽然西罗纳号最多只能承载500人,但如果继续留在爱尔兰则随时都有被英国士兵发现的危险。于是他们启航向苏格兰驶去,打算在那里修整船只后再继续驶向西班牙。西罗纳号上载有其他两艘船上大量的财宝。1588年10月26日夜,在启程后不久,它就在拉卡达海域(Lacada)——北爱尔兰巨人堤(Giant’s Causeway)西部几百英尺处触礁沉没。船上1300多人只有9人得以生还。

亮点:1967年,在西纳罗号沉没近四个世纪后,一个比利时水下考古学小组发现了它的残骸,并发现了有史以来在西班牙战舰上找到的数量最多的财宝。其中包括金饰、一块价值连城的黄金红宝石蝾螈挂坠、以及1200多枚金币和银币。为了纪念西纳罗号,北爱尔兰第一信托银行(First Trust Bank)在钞票的背面印上了这艘船,并在右下角印上了那个著名的挂坠。

8.亚美尼亚号(The Armenia) 



沉没时间:1941年
船上人员:约7,000人
生还者:8人

亚美尼亚号是一艘于1928年建成的双层客船,1940年苏联将它改造成了一艘医用船只。1941年11月6日,亚美尼亚号从苏联赛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驶向雅尔塔港市(Yalta)。在雅尔塔,俄国海军指挥部(The Russian Naval Command)要求船只在港口等待护卫队前来再启程。但第二天这艘船的船长并没有遵守命令,而是载着5,000名难民和伤员,以及另外2,000名未登记在册的平民和医疗人员,驶离了雅尔塔港口。德国空军发现了亚美尼亚号,并在距离克里米亚半岛(Crimean Peninsula)25英里(约合40公里)处向这艘脆弱的船只投掷了两枚炸弹。船体一分为二,不到四分钟就沉入了水中。虽然船身两侧的红十字标志清晰可见,但飞行员在发动攻击时却对其视而不见。一艘救援船只找到了仅存的八名生还者。亚美尼亚现今唯一仅存的一张照片摄于1928年在列宁格勒(Leningrad)波罗的海造船厂启航前。

亮点:侥幸生还的八名生还者之一,安娜斯塔西亚•波波娃(Anastacia Popova)回忆道:“我好不容易才从雅尔塔逃了出来,亚美尼亚号上满载着伤员和难民。当德国空军袭击船只时它立刻就沉了下去。这简直比下地狱还要可怕。人们纷纷涌向甲板,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我跳入了海中,朝海岸游了过去,十分虚弱,几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我甚至都不记得人们是怎么在海岸上发现我的。”每年5月9日【苏维埃胜利日(The Soviet Victory Day)】时,当地的老兵都会在亚美尼亚号失事的地方摆上花环,以纪念在这场海难中死去的7,000多人。

7.奥古斯特号(The Auguste)



沉没时间:1761年
船上人员:121人
生还者:7人

奥古斯特号是一艘装备齐全的帆船,它的工作是:在英国获得了魁北克战役(Battle of Quebec)的胜利后,将魁北克的士兵和官员驱逐回法国。1761年11月,这艘船启航前往法国。乘客中不乏一些富有的人,他们带着包括大量金银在内的毕生积蓄上船。持续几周的强风将船吹到了布雷顿海岬(Cape Breton)的海岸上,让其撞的粉碎。只有7人设法上了岸,活了下来。其中一位名为圣卢克•德拉科恩(Sainte-Luc de la Corne)的幸存者是法国殖民军队的授勋船长,他在这次灾难中失去了所有的家人。他在描述这场沉船灾难时写道:“很难准确地描述出这场灾难有多么恐怖:那些留在船上的人们在哭喊着;那些努力想要保住性命的人徒劳地跳入海中;冰冷的雨不断从空中落下,我的孩子们已经全无生还的可能,我们筋疲力尽地倒在了陌生的海岸上。”

亮点:在接下来的200年里,人们一直没有找到奥古斯特号的残骸和其上装载的财宝。1977年,人们在浅水区域中发现了它,并在政府的监督下打捞了部分残骸。2000年,一个名为奥古斯特探险有限责任公司(Auguste Expedition LLC)的新队伍在获得了政府的允许后发动了更多打捞残骸的行动。他们在残骸处进行了深度发掘并找到了数千枚钱币和古老的工艺品。

6.英国皇家海军无敌号(HMS Invincible) 



沉没时间:1916年
船上人员:1021人
生还者:6人

1908年,无敌号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打造的首艘战列巡洋舰。在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兰半岛战役中(Battle of Jutland),德国将领命令大洋舰队(High Seas Fleet)前往斯卡格拉克海峡(Skager-Rack)袭击英国巡洋舰和商船。在战斗过程中,无敌号撞上了一座正在发射炮弹的炮塔,导致船上的弹药库爆炸,并引发了连环爆炸。船体断成了两截,不到一分半钟就沉入了水下。皇家海军驱逐舰獾号(HMS Badger)只救出了1021名船上人员中的6名,他们在冰冷刺骨的北海中煎熬了20分钟,最终侥幸生还。幸存者之一——发射指挥官休伯特•爱德华•丹罗伊特(Hubert Edward Dannreuther)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的教子。虽然英国舰队的损失要比德国惨重的多,但德国舰队还是撤回了它的港口。

亮点:皇家海军在1919年首次发现了无敌号的残骸。船只受到了1986年的《军事遗骸保护法》(Protection of Military Remains Act)的保护。1917年加拿大洛基山脉的无敌号山的名字就来自于这艘战列巡洋舰。下图是船在爆炸中碎成两半后随即拍摄的。水面上只剩船头和船尾还依稀可见。

5.阿托卡号(Atocha ship) 



沉没时间:1622号
船上人员:265人
生还者:5人

阿托卡号是负责将新世界的财富运回西班牙的船只之一。1622年9月6日,阿托卡号在圣玛格丽塔号(Santa Margarita)、圣母玫瑰号(Nuestra Señora del Rosario)以及其他两艘小船的护送下,在船队尾端行驶。在大约离西屿(Key West)35英里(约合56公里)处,五艘船一起遇上了猛烈的强飓风。它们的船帆被撕成了碎片,只能无助地飘向珊瑚礁。阿托卡号被海浪高高抛起,随后被摔到了一块礁石上,满船沉重的财宝将她拖向了大海深处。第二天一艘小商船来到残骸处救出了五名还紧紧抓着阿托卡后桅的生还者(三名水手和两名奴隶),他们是265名乘客和船员中仅存的生还者。

亮点:1969年,寻宝者梅尔•费希尔(Mel Fisher)和他的团队人员开始搜寻阿托卡号的财宝。他们花了数年的时间搜寻残骸,却一无所获。1973年,他们找到了和阿托卡号载货单上的数量及数目相吻合的三只银条,之后在1985年7月20日,团队发现了这个价值约为40亿美元的巨大宝藏。

4.莱克星顿号汽船(Steamship Lexington) 



沉没时间:1840年
船上人员:143人
生还者:4人

在1835年到1840年之间,莱克星顿号是往返纽约和波士顿之间最快的交通工具。1840年1月13日,它载着143名乘客及船员以及150包棉花从曼哈顿的东河码头启程,前往康涅狄格州的斯托宁顿城(Stonington, CT)。在离长岛约四英里(约合6.4公里)时,大副注意到船上有木头的部分以及烟囱的内部着火了。船员们试图扑灭迅速蔓延至棉花上并不断扩大的火苗,但却只是白费力气。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船员们放下了船上三艘救生艇。但因为船员们无法去引擎室关闭气锅,第一艘救生艇被卡在了桨轮中,坐在它上面的人全部当场死亡。另两艘救生艇的绳子在下水时被过早地砍断了,两艘船一落到水面就翻了过去。大船失去了控制,朝东北方向漂去,熊熊的大火吞噬着整艘船。午夜时分乘客们迫不得已地跳入了温度在零度以下的海水中。那些没有抓住附着物的人们被活活冻死。最后船终于完全沉了下去,但海上还有一些碎片在继续燃烧。四名生还者分别是:唯一生还的一位乘客切斯•特斯利亚德(Chester Hilliard)、领航员斯蒂芬•曼彻斯特(Stephen Manchester)、消防队员查尔斯•史密斯(Charles Smith),以及伏在一包棉花上漂浮了43个小时、漂到了东边50英里(约合80.5公里)以外的长岛诱谷(Baiting Hollow)的二副大卫•克罗雷(David Crowley)。

亮点:1842年人们曾尝试打捞莱克星顿号的残骸。当轮船主体被打捞到海面上后,人们在上面发现了一块重30英镑(14公斤)的银块。支撑船身的链条突然断裂,破碎的船体再次沉回了海峡底部。如今断成三段的克莱星顿号依然待在水下140英尺(42米)处,且上面还有一些尚未找到的金银。

3.胡德号战列巡洋舰(HMS Hood) 



沉没时间:1941年
船上人员:1415人
生还者:3人

胡德号是一艘排水量为42,100吨的皇家海军战列巡洋舰。在二十多年里它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大的战舰。1941年5月,胡德以及威尔士亲王的一艘新战舰奉命搜寻从挪威开向大西洋的德国战舰俾斯麦(Bismarck)。5月24日上午,两艘英国战舰在冰岛西部发现了俾斯麦。在这场丹麦海峡之战中,胡德号的弹药库被至少一枚以上的炮弹击中,船身发生了巨大的爆炸。1415人中只有三人幸免遇难。这起事件震惊了英国及整个世界。三名幸存者分别是:泰德•布里格斯(Ted Briggs)(1923-2008)、罗伯特•欧内斯特•提尔伯恩(Robert Ernest Tilburn)(1921–1995),以及威廉•约翰•邓达斯(William John Dundas)(1921-1965)。皇家海军伊莱克特拉号驱逐舰在沉船两个半小时后成功地营救了他们。

亮点:海军将领查特菲尔德在《时代》的文章中这样总结道:“她之所以被摧毁是因为,她面对的是一艘比她先进22年的战舰。这并不是英国海员的错。真正要对此负责的是那些直到1937年,也就是二战开始两年前才同意重建英国战舰的人。”

2.皇家海军先锋号(HMS Vanguard) 



沉没时间:1917年
船上人员:845人
生还者:2人

先锋号是圣文森特(St. Vincent)系战舰为皇家海军打造的一艘排水量为19,250吨的战舰。她成为了大舰队(Grand Fleet)的一员,在北海执行任务并于了1916年参与了日德兰半岛战役。(见6)。1917年7月9日,当在斯卡珀湾(Scapa Flow)抛锚时,一次意外发生的爆炸摧毁了整个战舰,使其立刻沉入了水下。军事调查法庭(Court of Inquiry)一直没有找到引发此次爆炸的原因。一些专家认为很有可能是煤仓里未被发现的闷火使得无烟火药不断升温,最后发生了爆炸。先锋号的毁灭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最为惨重的意外爆炸事件,也是皇家海军最为重大的损失之一。上方图中的士兵威廉和烧煤工考克斯是仅存的两名生还者。

亮点:先锋号是英国舰队在一战中因相似的内部爆炸而失去的第四艘船。但人们仍然无法给出任何爆炸的相关原因。

1.邓巴号(The Dunbar) 


沉没时间:1857年
船上人员:122人
生还者:1人

邓巴号是一艘往返于英国和悉尼之间,为富人服务的著名船只。1857年8月20日,在海上航行了81天的邓巴号在大雨中到达了悉尼附近。杰克森港口入口附近的峭壁在恶劣的天气下变得模糊不清。船长詹姆斯•格林(James Green)曾多次抵达过杰克森港口,但这一次他认为他们走过了头并试图快速调转船头。船身突然横了过来,撞上了巨大的峭壁。峭壁撞断了中桅,船身也随即发生了断裂。一位船员,也是唯一的幸存詹姆士•约翰逊(James Johnson)(上图)发现自己被甩到了一块岩石上面。他就这样紧紧依附在这块摇摆不定的岩石上,两天后才被上面的人发现。其他乘客的尸体都被甩到了南岬的峭壁旁,鲨鱼和那些试图打捞尸体的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邓巴号的残骸至今仍是新南威尔士(New South Wales)最惨烈的失事残骸之一。每年在新镇的圣斯蒂芬教堂都会举行相关的纪念活动,大部分邓巴号的遇难者就埋藏在教堂旁一个巨大的坟墓里。

亮点:1866年,一艘明轮船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卡瓦拉(The Cawarra)的纽尔思卡(Newcastle)港口沉没,船上61名乘客及水手只有1人幸免遇难。救起这位幸存者的人是一位名叫詹姆士•约翰逊的灯塔管理员——也就是九年前邓巴号唯一一位幸免遇难的生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