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ugust 20, 2010

九死一生!55名重大海难的传奇幸存者

译者:outsidershirley2010年08月17日 13:01浏览量:244评论数:1
似乎最近这种排名格式在学术奖成就名单上应用颇多,十分流行。于是我觉得自己应该把它套在和学术奖截然不同的某种交通工具上试一试。在这个名单里,从10到1的数字显示了每个重大海难悲剧的生还人数。
频道:世界类型:文章标签:幸存者, 海难
似乎最近这种排名格式在学术奖成就名单上应用颇多,十分流行。于是我觉得自己应该把它套在和学术奖截然不同的某种交通工具上试一试。在这个名单里,从10到1的数字显示了每个重大海难悲剧的生还人数。

10.轻型巡洋舰朱诺号(Uss Juneau)
 



沉没时间:1942年
船上人员:820人
生还者:10人

轻型巡洋舰朱诺号是二战时,美国海军亚特兰大级轻型巡洋舰队的第二名成员,1942年11月13日,在瓜达康纳尔岛(Guadalcanal同日军的一次战役中,朱诺号左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挣扎着驶离战场后,它遭到了日本潜水艇的堵截,左舷已破损的位置附近又被鱼雷击中。随即而来的弹药库的爆炸将船炸飞了一半,杀死了大部分的船员。不到一分钟朱诺号就沉了下去。100多名水手在一望无际的大洋上苦苦挣扎,等待八天后才会到达的救援飞机。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除了十位幸运的幸存者外,其余人员全部不幸阵亡。

亮点:这起沉船事件最受人关注的部分不是10名幸存者,而是船上五名沙利文兄弟乘客。这起惨剧让美国战争部特别制定了单独生还者方针(Sole Survivor Policy),主要内容就是同时服役的兄弟不能在同一作战单位,以免发生不测。《拯救大兵瑞恩》(Saving Private Ryan)这部片子的灵感便是来自于此。生还者称兄弟中的三人立刻就不幸遇难,第四个第二天也淹死了,兄弟中的第五人四五天后也淹死了。你可以在网上找到这些资料。

9.西罗纳号(The Girona) 



沉没时间:1588年
船上人员:1300人
生还者:9人

西罗纳号是一艘地中海风格的三桅帆装军舰,或者说是一艘有桨的战舰。该船于1588年载着121名水手和186名水兵下水启航。当在基利贝格斯(Killybegs)港口抛锚修整时,他们遇到了两艘搁浅的舰队船只,船上共有1,000多名西班牙人。虽然西罗纳号最多只能承载500人,但如果继续留在爱尔兰则随时都有被英国士兵发现的危险。于是他们启航向苏格兰驶去,打算在那里修整船只后再继续驶向西班牙。西罗纳号上载有其他两艘船上大量的财宝。1588年10月26日夜,在启程后不久,它就在拉卡达海域(Lacada)——北爱尔兰巨人堤(Giant’s Causeway)西部几百英尺处触礁沉没。船上1300多人只有9人得以生还。

亮点:1967年,在西纳罗号沉没近四个世纪后,一个比利时水下考古学小组发现了它的残骸,并发现了有史以来在西班牙战舰上找到的数量最多的财宝。其中包括金饰、一块价值连城的黄金红宝石蝾螈挂坠、以及1200多枚金币和银币。为了纪念西纳罗号,北爱尔兰第一信托银行(First Trust Bank)在钞票的背面印上了这艘船,并在右下角印上了那个著名的挂坠。

8.亚美尼亚号(The Armenia) 



沉没时间:1941年
船上人员:约7,000人
生还者:8人

亚美尼亚号是一艘于1928年建成的双层客船,1940年苏联将它改造成了一艘医用船只。1941年11月6日,亚美尼亚号从苏联赛瓦斯托波尔(Sevastopol)驶向雅尔塔港市(Yalta)。在雅尔塔,俄国海军指挥部(The Russian Naval Command)要求船只在港口等待护卫队前来再启程。但第二天这艘船的船长并没有遵守命令,而是载着5,000名难民和伤员,以及另外2,000名未登记在册的平民和医疗人员,驶离了雅尔塔港口。德国空军发现了亚美尼亚号,并在距离克里米亚半岛(Crimean Peninsula)25英里(约合40公里)处向这艘脆弱的船只投掷了两枚炸弹。船体一分为二,不到四分钟就沉入了水中。虽然船身两侧的红十字标志清晰可见,但飞行员在发动攻击时却对其视而不见。一艘救援船只找到了仅存的八名生还者。亚美尼亚现今唯一仅存的一张照片摄于1928年在列宁格勒(Leningrad)波罗的海造船厂启航前。

亮点:侥幸生还的八名生还者之一,安娜斯塔西亚•波波娃(Anastacia Popova)回忆道:“我好不容易才从雅尔塔逃了出来,亚美尼亚号上满载着伤员和难民。当德国空军袭击船只时它立刻就沉了下去。这简直比下地狱还要可怕。人们纷纷涌向甲板,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我跳入了海中,朝海岸游了过去,十分虚弱,几乎耗尽了最后一丝力气。我甚至都不记得人们是怎么在海岸上发现我的。”每年5月9日【苏维埃胜利日(The Soviet Victory Day)】时,当地的老兵都会在亚美尼亚号失事的地方摆上花环,以纪念在这场海难中死去的7,000多人。

7.奥古斯特号(The Auguste)



沉没时间:1761年
船上人员:121人
生还者:7人

奥古斯特号是一艘装备齐全的帆船,它的工作是:在英国获得了魁北克战役(Battle of Quebec)的胜利后,将魁北克的士兵和官员驱逐回法国。1761年11月,这艘船启航前往法国。乘客中不乏一些富有的人,他们带着包括大量金银在内的毕生积蓄上船。持续几周的强风将船吹到了布雷顿海岬(Cape Breton)的海岸上,让其撞的粉碎。只有7人设法上了岸,活了下来。其中一位名为圣卢克•德拉科恩(Sainte-Luc de la Corne)的幸存者是法国殖民军队的授勋船长,他在这次灾难中失去了所有的家人。他在描述这场沉船灾难时写道:“很难准确地描述出这场灾难有多么恐怖:那些留在船上的人们在哭喊着;那些努力想要保住性命的人徒劳地跳入海中;冰冷的雨不断从空中落下,我的孩子们已经全无生还的可能,我们筋疲力尽地倒在了陌生的海岸上。”

亮点:在接下来的200年里,人们一直没有找到奥古斯特号的残骸和其上装载的财宝。1977年,人们在浅水区域中发现了它,并在政府的监督下打捞了部分残骸。2000年,一个名为奥古斯特探险有限责任公司(Auguste Expedition LLC)的新队伍在获得了政府的允许后发动了更多打捞残骸的行动。他们在残骸处进行了深度发掘并找到了数千枚钱币和古老的工艺品。

6.英国皇家海军无敌号(HMS Invincible) 



沉没时间:1916年
船上人员:1021人
生还者:6人

1908年,无敌号成为英国皇家海军打造的首艘战列巡洋舰。在1916年5月31日的日德兰半岛战役中(Battle of Jutland),德国将领命令大洋舰队(High Seas Fleet)前往斯卡格拉克海峡(Skager-Rack)袭击英国巡洋舰和商船。在战斗过程中,无敌号撞上了一座正在发射炮弹的炮塔,导致船上的弹药库爆炸,并引发了连环爆炸。船体断成了两截,不到一分半钟就沉入了水下。皇家海军驱逐舰獾号(HMS Badger)只救出了1021名船上人员中的6名,他们在冰冷刺骨的北海中煎熬了20分钟,最终侥幸生还。幸存者之一——发射指挥官休伯特•爱德华•丹罗伊特(Hubert Edward Dannreuther)是德国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的教子。虽然英国舰队的损失要比德国惨重的多,但德国舰队还是撤回了它的港口。

亮点:皇家海军在1919年首次发现了无敌号的残骸。船只受到了1986年的《军事遗骸保护法》(Protection of Military Remains Act)的保护。1917年加拿大洛基山脉的无敌号山的名字就来自于这艘战列巡洋舰。下图是船在爆炸中碎成两半后随即拍摄的。水面上只剩船头和船尾还依稀可见。

5.阿托卡号(Atocha ship) 



沉没时间:1622号
船上人员:265人
生还者:5人

阿托卡号是负责将新世界的财富运回西班牙的船只之一。1622年9月6日,阿托卡号在圣玛格丽塔号(Santa Margarita)、圣母玫瑰号(Nuestra Señora del Rosario)以及其他两艘小船的护送下,在船队尾端行驶。在大约离西屿(Key West)35英里(约合56公里)处,五艘船一起遇上了猛烈的强飓风。它们的船帆被撕成了碎片,只能无助地飘向珊瑚礁。阿托卡号被海浪高高抛起,随后被摔到了一块礁石上,满船沉重的财宝将她拖向了大海深处。第二天一艘小商船来到残骸处救出了五名还紧紧抓着阿托卡后桅的生还者(三名水手和两名奴隶),他们是265名乘客和船员中仅存的生还者。

亮点:1969年,寻宝者梅尔•费希尔(Mel Fisher)和他的团队人员开始搜寻阿托卡号的财宝。他们花了数年的时间搜寻残骸,却一无所获。1973年,他们找到了和阿托卡号载货单上的数量及数目相吻合的三只银条,之后在1985年7月20日,团队发现了这个价值约为40亿美元的巨大宝藏。

4.莱克星顿号汽船(Steamship Lexington) 



沉没时间:1840年
船上人员:143人
生还者:4人

在1835年到1840年之间,莱克星顿号是往返纽约和波士顿之间最快的交通工具。1840年1月13日,它载着143名乘客及船员以及150包棉花从曼哈顿的东河码头启程,前往康涅狄格州的斯托宁顿城(Stonington, CT)。在离长岛约四英里(约合6.4公里)时,大副注意到船上有木头的部分以及烟囱的内部着火了。船员们试图扑灭迅速蔓延至棉花上并不断扩大的火苗,但却只是白费力气。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船员们放下了船上三艘救生艇。但因为船员们无法去引擎室关闭气锅,第一艘救生艇被卡在了桨轮中,坐在它上面的人全部当场死亡。另两艘救生艇的绳子在下水时被过早地砍断了,两艘船一落到水面就翻了过去。大船失去了控制,朝东北方向漂去,熊熊的大火吞噬着整艘船。午夜时分乘客们迫不得已地跳入了温度在零度以下的海水中。那些没有抓住附着物的人们被活活冻死。最后船终于完全沉了下去,但海上还有一些碎片在继续燃烧。四名生还者分别是:唯一生还的一位乘客切斯•特斯利亚德(Chester Hilliard)、领航员斯蒂芬•曼彻斯特(Stephen Manchester)、消防队员查尔斯•史密斯(Charles Smith),以及伏在一包棉花上漂浮了43个小时、漂到了东边50英里(约合80.5公里)以外的长岛诱谷(Baiting Hollow)的二副大卫•克罗雷(David Crowley)。

亮点:1842年人们曾尝试打捞莱克星顿号的残骸。当轮船主体被打捞到海面上后,人们在上面发现了一块重30英镑(14公斤)的银块。支撑船身的链条突然断裂,破碎的船体再次沉回了海峡底部。如今断成三段的克莱星顿号依然待在水下140英尺(42米)处,且上面还有一些尚未找到的金银。

3.胡德号战列巡洋舰(HMS Hood) 



沉没时间:1941年
船上人员:1415人
生还者:3人

胡德号是一艘排水量为42,100吨的皇家海军战列巡洋舰。在二十多年里它一直都是全世界最大的战舰。1941年5月,胡德以及威尔士亲王的一艘新战舰奉命搜寻从挪威开向大西洋的德国战舰俾斯麦(Bismarck)。5月24日上午,两艘英国战舰在冰岛西部发现了俾斯麦。在这场丹麦海峡之战中,胡德号的弹药库被至少一枚以上的炮弹击中,船身发生了巨大的爆炸。1415人中只有三人幸免遇难。这起事件震惊了英国及整个世界。三名幸存者分别是:泰德•布里格斯(Ted Briggs)(1923-2008)、罗伯特•欧内斯特•提尔伯恩(Robert Ernest Tilburn)(1921–1995),以及威廉•约翰•邓达斯(William John Dundas)(1921-1965)。皇家海军伊莱克特拉号驱逐舰在沉船两个半小时后成功地营救了他们。

亮点:海军将领查特菲尔德在《时代》的文章中这样总结道:“她之所以被摧毁是因为,她面对的是一艘比她先进22年的战舰。这并不是英国海员的错。真正要对此负责的是那些直到1937年,也就是二战开始两年前才同意重建英国战舰的人。”

2.皇家海军先锋号(HMS Vanguard) 



沉没时间:1917年
船上人员:845人
生还者:2人

先锋号是圣文森特(St. Vincent)系战舰为皇家海军打造的一艘排水量为19,250吨的战舰。她成为了大舰队(Grand Fleet)的一员,在北海执行任务并于了1916年参与了日德兰半岛战役。(见6)。1917年7月9日,当在斯卡珀湾(Scapa Flow)抛锚时,一次意外发生的爆炸摧毁了整个战舰,使其立刻沉入了水下。军事调查法庭(Court of Inquiry)一直没有找到引发此次爆炸的原因。一些专家认为很有可能是煤仓里未被发现的闷火使得无烟火药不断升温,最后发生了爆炸。先锋号的毁灭成为了英国历史上最为惨重的意外爆炸事件,也是皇家海军最为重大的损失之一。上方图中的士兵威廉和烧煤工考克斯是仅存的两名生还者。

亮点:先锋号是英国舰队在一战中因相似的内部爆炸而失去的第四艘船。但人们仍然无法给出任何爆炸的相关原因。

1.邓巴号(The Dunbar) 


沉没时间:1857年
船上人员:122人
生还者:1人

邓巴号是一艘往返于英国和悉尼之间,为富人服务的著名船只。1857年8月20日,在海上航行了81天的邓巴号在大雨中到达了悉尼附近。杰克森港口入口附近的峭壁在恶劣的天气下变得模糊不清。船长詹姆斯•格林(James Green)曾多次抵达过杰克森港口,但这一次他认为他们走过了头并试图快速调转船头。船身突然横了过来,撞上了巨大的峭壁。峭壁撞断了中桅,船身也随即发生了断裂。一位船员,也是唯一的幸存詹姆士•约翰逊(James Johnson)(上图)发现自己被甩到了一块岩石上面。他就这样紧紧依附在这块摇摆不定的岩石上,两天后才被上面的人发现。其他乘客的尸体都被甩到了南岬的峭壁旁,鲨鱼和那些试图打捞尸体的人进行了激烈的战斗。邓巴号的残骸至今仍是新南威尔士(New South Wales)最惨烈的失事残骸之一。每年在新镇的圣斯蒂芬教堂都会举行相关的纪念活动,大部分邓巴号的遇难者就埋藏在教堂旁一个巨大的坟墓里。

亮点:1866年,一艘明轮船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卡瓦拉(The Cawarra)的纽尔思卡(Newcastle)港口沉没,船上61名乘客及水手只有1人幸免遇难。救起这位幸存者的人是一位名叫詹姆士•约翰逊的灯塔管理员——也就是九年前邓巴号唯一一位幸免遇难的生还者。

Rich China, Poor China

http://www.pekingduck.org/2010/08/rich-china-poor-china/

he day we all knew would arrive is here, and according to Evan Osnos of the New Yorker, Chinadoesn’t know quite how to respond.
How did China respond to the exhilarating news that it has sprinted past Japan to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economy? Here’s what the Global Times newspaper says today, “The world ranking has brought China jealousy and vigilance…. Despite growth in G.D.P, which is only a number, natural disasters will continue to hit China, and American warships and Congress will continue to be aggressive towards China.”
Um—so you’re saying there won’t be cake? While the story has rated front-page treatment in the U.S., it has sent China into a frenzy of self-flagellation, in the hope of reminding people that it is still home to a lot of very poor people.
Obviously China’s new No. 2 status puts the country in a bind and reinforces the conundrum that China is an unbelievably rich and a desperately poor country. It’s awkward for the propagandists who on the one hand want to gloat about China’s ascending status, but who must also make sure the people understand that China doesn’t have the resources to end poverty.
Of course, real poverty (the kind that leaves people morbidly malnourished or even starving) has been all but eradicated in China, but, to put it in the words of a former Washington Post bureau chief, much of China remains “a third-, fourth- and fifth-world country” with a majority of its population living below the poverty line.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spectrum we have examples everywhere of those with money to burn. China is so rich, and so poor.
Of course, this is in some ways the oldest story on earth, and we have an increasing and inexcusable divide between the haves and the have-nots here in America, an open wound that’s only going to deepen and fester as unemployment continues to rise in what seems to be direct correlation with the salaries and bonuses dished out on Wall Street. The contrast in China, however, is a bit more dramatic, and the middle class a far smaller segment of China’s demographic. Osnos illustrates this point:
[E]very full-time China observer has had the experience of greeting a giddy visitor for dinner, after he or she has done the Shanghai-Beijing loop or visited a top university. You inevitably end up playing the role of the local grump, trying to talk your glassy-eyed guest down from the chandelier. Standing outside the bus station in Xining earlier this month, watching the migrants stream in and out, I made a note to bring guests who want a fuller picture of China. It’s only a couple of hours by plane from Beijing, and it’s not a red herring. To reverse the roles for a moment, a visit to the Port Authority bus terminal might not showcase America’s best angle, but if I were a Chinese investor trying to understand how America lives beneath the top-line measures of its strength, I would probably want to make the visit.
China’s spin doctors are going to face an even tougher balancing act now as they send out the message that the country has reached a new economic milestone, yet remains in many ways poor and helpless. I like the way James Kynge expressed this contradiction in China Shakes the World back in 2006,
Although China is poised to overtake the UK to become the world’s fourth largest economy, on a per capita basis it ranks just above the world’s poorest nations, with an average income of just over $1,000 a year. Even if the country’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one day becomes as large as that of the US, simple mathematics ordains that its people at that time will on average be only one-sixth as wealthy as Americans.
Look at how far China has come even since then. And none of this is to take away from China’s huge successes and unparalleled growth trajectory. It’s just an important reminder that there’s more than one China, and that as China’s GDP grows, the higher the tightrope will be strung for China’s propagandists who need to convey two distinctly discordant messages. I don’t envy them their jobs.